计划在今年更新换代 AW 的时机,因为一些功能的差异让我「第二时间」找朋友拿下了港版的 Apple Watch S10。当然,像快充或者其他健康功能的日常体验,或许大家早有体会,这里也不再多赘述。但今年让我感到惊喜的则是 S10 非软件端的「音频外放」功能。在我看来,它打破了以往智能手表必须依赖耳机或者手机的局限性,开拓了一种让你减少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的「外部控制力量」,在提升使用便捷度的同时,也在侧面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减少醒来看手机的坏毛病
我是一个吃饭基本不会看手机或者刷视频的人,吃饭在我看来,更重要地是享受当下美食带给我的味觉盛筵。清晨是我入脑知识吸收最高效的时段,基于不爱看手机吃饭但又想学点习的需求,居家早餐(即不打扰到其他人的情况)时用 Apple Watch 原生「Podcast」应用来播放播客,已成为我这几个月以来的习惯。不管是打算听英文播客来磨耳朵,还是通过一些生活方式或科技趋势来短暂获取新资讯,外放音频功能配合可调节倍速的小细节让体验更完美。
手表端原生「播客」应用界面这些音频不仅填补了独自进餐时的空白感,也让我在好好享受早餐食物时并没有被「科技设备过度打扰」。▍「无聊时刻」的小救星
除了一些高效使用场景外,外放音频功能偶尔也可以缓解「无聊空档期」。比如当你走进自家卫生间却发现忘记带手机,或者偶尔想暂时逃离手机的束缚,却又怕不看手机时不知道做点什么。这种时候,抬起手腕你会发现一片新天地。点开手表端的各类音乐软件,即可不需要任何额外设备就独享美妙节奏。目前手表的音乐外放功能支持 Apple Music 直接播放(已订阅 Apple Music 的情况下,无需下载歌曲),而对于网易云等其他音乐平台,需要提前在手机端音乐软件中将音乐提前下载到手表端,之后便可以无需手机也可以直接在手表端播放音乐。手表的外放音效虽然简单,但音质完全够用。
手表端网易云界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解放了我的耳朵,不再需要佩戴耳机,尤其是在洗漱或者做其他家务时,就显得额外实用。▍眼睛与耳朵的双重解放
在这些场景中,今年的 Apple Watch 外放功能不仅提升了我的居家生活便利性,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通过这个「外部力量」,也在让我慢慢减少日常高频率依赖手机的现状,减少对屏幕的依赖,让眼睛得到片刻的放松。同时,也为长时间佩戴耳机容易造成耳朵不适的状态下,提供了一种在个别场景下更贴心和使用的音频体验。在不需要「额外听视觉设备」的同时就能享受这些小乐趣,进一步强化了 Apple Watch「抬起手腕,便捷生活」的标签。⌚️
Voyager_1
Apple Watch Series 9
今年大多数时间我都享受着 Apple Watch 的陪伴,它能给我带来小幅度的健康小管家的价值,剩下的时间我还是将它作为智能手机的备用载体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备用载体这一点其实颇为重要,说起来也不过是看时间、闹钟、刷地铁、倒计时而已,但确实能解决很多场景下的难题。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样使用的是米奇表盘,点击表盘米奇就会为你报时,亲切地问候「早上好,朋友」。电动车通勤常常会出现卡点打卡的问题,再加上懒得早出门,每次离公司还有几个路口的时候就要决定是「动力」骑行还是「舒适」骑行,可以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看下时间。冬天既有挡风被又有手套的阻碍,用手机看时间实在费劲,我会首选 Siri 询问时间:「Siri,几点了?」,这让我免受缺勤和电动车快骑的风险,毕竟冬天实在不想早起。
米奇表盘闹钟也是一种早晨的时间提醒方式,手表闹钟比手机闹钟更好的地方在于分开唤醒,尤其是伴侣休假而你需要上班的时候。相比于手机闹钟的强制地狱提醒,手表唤醒的震动确实轻柔很多,能够避免很多早上一起来就被闹钟气到的风险。刷地铁的使用场景我必须得多说两句。近期去一些场所出差工作,由于无法使用苹果手机,只能通过临时换一台安卓手机的方式勉强保持沟通。受限于时间和老设备的孱弱电能,旧手机登录刷地铁应用太麻烦,Apple Watch 简直就是我的地铁卡救星。值得一提的是,我的 13 Pro NFC 刷地铁偶尔还会掉链子,Apple Watch NFC 感应的成功率则一直是 100%,稳定靠谱以至于我有手表后再也没打开支付宝刷地铁。此外,大家经常提到的找手机、倒计时也是非常实用的小功能,就不多赘述了。今年更新的 watchOS 10 增加了通过智能叠放和实时活动查看最新情况的功能(和手机同步),非常适合我使用番茄钟时不想看手机的场景。
番茄钟实时活动
尽管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电视不再是一个必需品或起居室的中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年里买的最好的产品就是小米的 75 寸 Mini LED 电视。此前家里一直用的是投影仪,但投影仪除了投影的大和便携之外,真的就没什么优点了。尤其是在白天,投影仪的亮度也严重不足,几乎没法看清楚内容,因此哪怕是租房我也早就有了换成电视的想法。恰好彼时小米刚刚推出了 S Pro 75 Mini LED,把 Mini LED 电视的价格达到了 6K 以内,因此就把它带回了家。
也许是过去和家庭那种相对严肃氛围的场合,或者是打工人下班之后狭窄的房子,以及各类屏幕设备的出现和短视频的流行,让电视不再是必需。在我看来,一些内容就是需要一块大的屏幕,加上那种正襟危坐或摊着享受一样的「仪式感」才能体会出来的。从投影仪换成电视之后,最大的感受真的是清晰和漂亮。它们也分别对应了一块屏幕的核心参数:分辨率和色彩,而投影仪在这两个维度里都并不占优。一个售价上万元的投影仪,它的分辨率和色域色准很可能并不比 3000 多块的电视好到哪去,且对观看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此外, Mini LED 本身亮度也非常足,部分白光甚至可以高达 2000nit,仿佛是真的能感受到是在直视太阳,亮的晃眼。当然,亮度高最大的好处是在白天看也丝毫没有问题,再也不需要拉上窗帘了。
搭配这台电视使用的是第三代 Apple TV 4K。得益于高素质的屏幕,它能够直接开启 Apple TV 的杜比视界格式,解锁各个流媒体平台的最高画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电视 S Pro 75 Mini LED 对 HDMI CEC 的支持很好,我可以直接用 Apple TV 来操作电视的开关机,也能用小米的遥控器来控制 Apple TV,非常方便。电视后面有三个 HDMI 接口,都支持 4K 144Hz 输入,并且配备了 eARC 接口。不过我平时也不玩主机游戏,因此视频输入接口对我来说绰绰有余。对我来说,最棒的用法是把 Apple TV 接到支持 eARC 的 HDMI 2 接口上,并配对一对 HomePod 来充当电视音响。这样,就算没有进入 Apple TV,HomePod 也能播放来自电视的声音,例如,我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在电视自带的 Android 系统装上网易云、QQ 音乐和国内的一些流媒体,同时通过 HomePod 播放声音,弥补 Apple TV 的不足。当然,光是这些冰冷的参数并不足以让它成为我过去一年最满意的数码产品,能拿下这个奖项还得有「软实力」。如同上面所说,电视给我最大的改变是一种「严肃」的「观看氛围」,这是过去的产品所没有的。而投影仪虽然有,却因为各种条条框框让我用着很不舒服,或是受到限制。从买这台电视到如今的这一年里,我在这台电视上看了 50 多部电影和 10 多部剧,远超我过去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的观影总和。
更难得的是,围绕着这台电视,还诞生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在我被情感虐待的那段时间里,我在电视前追完了《超感猎杀》《大法官金斯伯格》和《漫长的季节》以疗愈自己;在送别朋友的前夜,我们一起围坐在电视前用 Apple Music 唱歌一起大展歌喉,祝愿朋友未来前程似锦;在冬夜的时刻在屏幕里点亮一把壁炉火,放着舒缓的音乐,开着暖气围坐在地上畅聊心事——很多事情看起来不是非电视不可,但往往很多时候,没有它,我们就想不起要做这些事情,没有了这种「必然性」。
这台电视的不足更多只是没有那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也符合小米一贯性价比产品的风格:把钱花在刀刃上。就像是我和朋友吐槽过无数次电视的脚架,虽然我觉得这种人字形的脚架丑,也很想要类似索尼那种平放的脚架,但它其实并不影响任何使用体验。也有测评说它的喇叭不够好,但我用 HomePod 作为音响,也不在意这个问题,何况随便几百块的音箱,其实都要比大部分电视自带音响好。唯一比较遗憾的可能是系统。这是第一代搭载澎湃 OS 的电视,原以为后续还能继续升级获得新体验,没想到一年后就被抛弃了。澎湃 OS 2 只适配了第二代的 S Pro Mini LED 电视,目前也没有任何给老电视升级的计划。尽管我用 Apple TV,也尽管我比较少用小米的设备,但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能把电视做到「一年淘汰一次」的产品思维,无论放在哪个厂家身上,我都觉得不可思议。总的来说,我与小米电视 S Pro 75 Mini LED 电视相处的这一年还是很开心。就算每次搬家我都觉得麻烦,也担心它被磕坏,但我还是觉得,我已经不能再没有一台电视了。💻
Kostya
15 英寸 MacBook Air(M2,2023)
今年的「年度好物」,那必须是我购自 Apple 官方翻新商店的 15 英寸 MacBook Air 了。▍购买的心路历程配置与需求
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电脑的需求基本是轻到中度的,一方面需要比较良好的性能来应付 Office 三件套(再加上 Outlook),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有足够大的屏幕、兼顾便携性,但又不想太贵。此前对 iPad Pro 的幻想随着近年来 iPadOS 不断的挤牙膏破灭后,还是觉得只有 Mac 能搞定我想要的这些需求。而 15 英寸的轻薄本,放眼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也是不多见的,15 英寸的 MacBook Air 继承了 13 英寸 Air 的几乎一切优点的同时,把屏幕放大到了 15 英寸;这似乎也是 Apple 第一次尝试较大屏幕尺寸的 Air 机型(隔壁 iPad Air 也推出了较大屏幕尺寸的 13 英寸版本,看得出这并非是 Apple 一时兴起而已)。购买渠道
一年前的今天还没有国补这么香的选项,为了尽量靠谱还能选到大内存,我蹲了蹲 Apple 官方在线商店的翻新板块,最后是选择以 24 期分期的形式买下了 24GB 内存+1T SSD 的银色 15 英寸 MacBook Air,价格大概是原价的 85%,已经算不错的折扣了。
到手时的状态▍MacBook Air 的灵活性2021 年,iPad Pro with M1 推出的时候,我曾断言这是 Apple 最具灵活性的设备。不过如今,我可能要把这个称号换到 MacBook Air 头上。在今年一年的使用中,我的三大场景:工作、在家、在咖啡馆,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这一点。Mac@Work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文字处理、表格编辑,偶尔涉及到编辑设计等,需要比较大量地使用 Outlook。从工作的角度,MacBook Air 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我对于性能的需求。工作中我一般是外接 1 块屏幕,从这块屏幕使用我的 MacBook Air。MacBook 通过 USB-C 也可以比较方便地外接到显示器,不过 M2 MacBook Air 只能驱动内置 + 外接 1 台显示器一共两个显示器,考虑外接显示器使用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M3,或者等等近期可能就要推出的 M4 版本的 MacBook Air。
由于 MacBook Air 的无风扇设计,其持续性能自然不如 MacBook Pro,但一般只有在处理视频渲染的时候才能感受出来。对我的工作需求来说,现阶段更需要的还是更大的内存 —— 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 app 都在使用 Electron 架构基于浏览器来搭建,内存会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24GB 的 MacBook Air 内存已经完全满足我的工作需要了,内存压力日常在 20%-40% 左右;如果开了很多 Excel 表格,或者 Outlook 窗口,那么压力可能会飘黄。Mac@Home
当初买 MacBook Air 之前,我在办公室用着一台 M1 Mac mini。记得说服自己购买 MacBook Air 的理由之一就是「想要回家也用上 Mac」。在家,我的 MacBook 主要是承担(相对)大屏娱乐设备的角色,包括轻度的游戏、用 Infuse 看剧、听音乐看 B 站等。此外,我还有一些视频剪辑需求在家完成,现阶段也是通过 MacBook Air 来做的。
我经常趴在床上用 MacBook Air 码字或者看剧MacBook Air 没有风扇的设计,让它在家中的任意表面都可以顺畅运行,不用担心风扇气流问题可能会造成积热。我是记得之前用过一款笔记本,因为我把它放在了一块毛毯上运行游戏,直接就过热到关机了。因此,你会在家中的各个角落看到我用 MacBook:床上看《老友记》的我,厨房做菜的我,餐桌上办公的我,沙发上看电视的我,书桌上剪视频的我。Mac@Coffee House
今年年底,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换工作,目前刚刚入职新的单位,都还在适应中。第一天使用 MacBook Air 办公,我就遇到了 macOS 和办公室使用的打印机无法兼容的问题,即使按照官网下载的驱动也还是无法正常使用。不过幸好单位会给配备一台 Windows 电脑,后续可以使用这台电脑作为我的主要办公设备。
Windows 11 开始菜单还是要出现在 MacBook 上那 MacBook 呢?我觉得上面所说的灵活性终究会给我答案,但我现在还没有想好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手头现有的设备和情况来提高工作效率。记下了自己目前的思路:
用 MacBook Air 作为会议记录、培训笔记等专用的笔记本(实际是否与现在的单位相容,还有待考证)
在家、在咖啡馆还是可以继续用 MacBook Air,包括处理单位的工作
▍面对范式转换的个人思考在不同的工作环境、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工作模式,然而手上的设备不一定能够完全兼容当下的环境,这就要求工作者的「范式转换」。转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迎合适应新的环境、工作方式,乃至领导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工作没有定式、工具没有完美的,但人是最大的灵活性 —— 这也是我使用 MacBook Air 一年来体会到的。我可能无法摆脱 Windows(甚至我 MacBook Air 也不得不装一个 Parallels 虚拟机),但我希望我能够灵活地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协作方式。上一个阶段探索的结果是我全面拥抱 macOS,但现在可能无法做到这一点 —— 那就要看如何更好地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程天冲
Syitren 赛塔林 PARON 黑胶唱片机 + R300 复古 CD 机
想来想去,今年的年度好物决定给我的黑胶唱片机和 CD 机的组合。▍PARON:入门者的选择我从去年开始入坑了黑胶唱片,于是就一直想着要买一款合适的唱片机。研究了一圈,小红书上被推荐的最多的就是铁三角,但仔细做了功课以后发现,赛塔林的入门款好像才最适合新手。
首先,很多黑胶唱片机是不具自带扬声器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自己先有有线或者蓝牙音响,如果没有,那就又要花掉很多时间去研究什么音响适合自己,而赛塔林的这款 PARON 就是一个集成的一体机,自带音响,省去了很多决策成本。其次,颜值过关。这款唱片机的设计也颇有木质系的感觉,可选的基本都是木质配色,对于很多极简风格的家庭来说,不管放在哪里都能很好的融入。最后,这款唱片机的唱针也是标准配置,购买配件也很轻松。对于新手来说,我们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来选择专业的唱片机和音响,不如这个一体设备帮我们一键搞定。毕竟对初学者来说,先入了门再说,入门以后再慢慢进阶。 ▍R300:高颜值,有性价比和唱片机搭配出现的,是后来作为生日礼物收到的赛塔林 R300 复古 CD 机。市面上 CD 机可以说都是大差不差,毕竟都要靠自己的音响,所以选 CD 的第一要义就是颜值。考虑再三,为了能和我的木色唱片机完美的搭配,同品牌的白色 R300 是最好的选择。白色的机身简洁大方,搭配上黑色的内饰,从视觉上也有让人回到 21 世纪初的感觉。我记得早在 2019 年,就在无印良品看到过售价 999 的壁挂 CD 机,而这款凑凑单 500 左右就能拿下,可以算得上是一款有性价比的产品了。 ▍重燃对实体音乐的热情这套音乐设备组合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实体音乐的热情。作为一个多年的音乐爱好者,曾经我都只是在耳机上下功夫,总是觉得唱片没什么特别的。如果不是当时搬家的时候刚好 618,我可能也不会闭眼购入唱片机。但真的用了一年以后,才觉得确实是相见恨晚。黑胶唱片的音质不同于数位音乐,听起来并不是那种录音室的精修感,反而多了一点参差和沙哑的感觉,几乎可以让任何音乐本身都多了一点点神秘感。一些歌手的声音优势会因为这种特点而无限放大,原本一些不太感冒的歌曲也可能被黑胶渲染出一种新的氛围。与之不一样的是,CD 机的音质听感就与数码设备无异,只是如果追 K-pop 那似乎也只有 CD 可以买。因为这两个设备的出现,我开始在旅行的时候花三四个小时去唱片店淘自己喜欢的胶片,去找最新 K-pop 专辑的首发。那种在唱片店里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实体音乐的感觉,是大几千块的耳机以及无损音质的 App 永远不可能提供给我的。有了它们 ,我才有机会在今年重燃对实体音乐的热情。年度好物,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