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看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个多小时内,这个23岁的中国姑娘,先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方式摘金,又加入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的队伍,与队友合力在决赛中游出7分40秒33的奥运会纪录、世界纪录。 力克劲敌、连夺两冠,约摸8个小时后,她又参加了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预赛,且有上佳表现。中国队排名第三挺进决赛。几日前,她还收获一枚女子100米蝶泳银牌。 张雨霏,已成为被世界关注着的中国“霏”鱼。 是什么成就了中国“霏”鱼?前中国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在受访时说,身体素质、技术优化、力量耐力储备、优秀教练和钢铁般的精神意志品质,是她成功的关键。 身高1米76,是张雨霏兼顾“100蝶”和“200蝶”必不可少的禀赋。用她自己的话说,再高一点就游不了“200蝶”,再矮一点就游不了“100蝶”,应该是“老天爷特意给了我这样一个身高。” 然而鲜少有人知道,张雨霏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后背两侧肌肉高低不均。她是通过刻苦训练和辅助,才找到身体的平衡点。 “100蝶”与“200蝶”看似相差无几,实则两个距离的训练理念与方法、技术和体力分配都不同,对运动员的要求极高。女选手能在一届奥运会上同时获得两个项目的奖牌,还要追溯至33年前的汉城(首尔)奥运会。 这就要说到张雨霏的技术。父母均为游泳教练,3岁时下水,5岁开始接受正规训练,“霏”鱼有着好底子。 但从“200蝶”转到“100蝶”,其实更像是无奈之举。经历里约奥运会的失利,张雨霏对曾经的主项感到害怕。2019年光州世锦赛上的溃败——不仅没在主项进入决赛,成绩还较4年前倒退将近8秒,进一步击垮她的信心。 教练决定让她先放一放“200蝶”,改练“100蝶”。比赛距离缩短,冲刺力量为先。为提升能力,2019年底的那次冬训,张雨霏把训练地点从游泳池搬到力量房,注重陆上、提升体能。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她说:“很多次,我夜里睡觉时感觉肌肉在燃烧,是被疼醒的。” 成果也是明显的。起初,她引体向上只能负重15公斤,半年后就可以负重40公斤并做出标准动作。去年她在体能测试中得到45分(满分为50分)。 有了更好的身体素质,成绩提升,水到渠成。不仅反映在“100蝶”,还附赠了“100自”。张雨霏解释说:“蝶泳和自由泳短距离项目有共通点,蝶泳的体能和速度上来后,自由泳也跟着提高了。” 充沛的体能则是她一天“三枪”的底气。7月29日游完全部比赛,她只说“挺累的”“有点困”。但只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她就对与队友一起在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保三争一”充满信心。 促使张雨霏“化茧成蝶”,教练必不可少。进入国家队以来,她已先后经历三位蝶泳名帅的打磨,分别是奥运冠军刘子歌的教练金炜、奥运冠军焦刘洋的教练刘海涛、世界冠军陆滢的教练崔登荣。从中不难看出中国泳军在女子蝶泳项目的积淀和传承。 其中,带领张雨霏“不走寻常路”的,正是善于捕捉世界先进技术和训练信息的崔登荣教练。“我们选了一条最难的路,并且我们坚持走下去,我们看到光明、走到胜利。”张雨霏说。 张雨霏有着标志性的笑容,而在东京赛场,她在仅以0.05秒憾失女子100米蝶泳金牌后的表现尤其为人所称道。她有过一瞬的失落,马上就恢复了往常的活泼。她说:“这场比赛输了,但我不认输,我在明年世锦赛还要赢回来。” 摘得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后,她也还是那个笑眯眯的模样。赛后记者问她最喜欢吃什么,“土豆丝!”说着眼睛都亮了。 “路途艰难,微笑相待”。这是中国“霏”鱼的注脚,也让她的未来更加可期。(完)
|